今年5月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全国夏季避暑型气象康养资源县域数量,云南为92个,位居全国第一。今年夏季以来,云南省平均气温21.9℃,较常年同期偏低0.2℃,比去年同期偏低0.6℃,云南较往年更加凉爽舒适。其中有71个县区的人体舒适度在舒适等级内,全省55%的区县适宜避暑旅游。
据有关智库发布数据,作为全球最著名的避暑胜地,云南全省129个县(市、区)中,有95个县(市、区)拥有夏季气温19℃-24℃的清凉,是体感最舒适的气温,其中大理、丽江、保山、腾冲、临沧、玉溪、楚雄、文山、曲靖、昭通、个旧等县市区都是避暑好去处。全球避暑胜地排名中,云南昆明位列第一,排在俄罗斯著名的度假胜地圣彼得堡之前。中国的三个无夏城市(昆明、拉萨、西宁)中,气温最舒适的是昆明,至此昆明不仅成为了中国第一,还成了全球第一。
然而当游客赞叹“春城无夏”时,本地人手机里正刷屏着广福路轿车漂浮如船的短视频。是的,“全球最舒适”的昆明,2025年雨季已经从5月断断续续的持续到了8月,超100天的超长雨季几乎占据了全年的三分之一。
金星立交桥、景明南路雨花隧道、金荷路南绕城下穿隧道、白龙路南院路口、环湖东路与海东路交叉口......每天老百姓们愁的不是如此舒适的气温应该去哪里拍照、打卡,而是通勤时要绕开哪个已经被水淹了的路口。
城市内涝这个词,昆明其实并不陌生,甚至都称得上是老生常谈了,网上也纷纷是网友们的调侃,有的说:“昆明哪是春城?明明是水城!”,还有的说:“昆明高架被水淹的好笑程度100%,打市长热线反映情况突然发现没市长的好笑程度10000000%”。
那为什么昆明总是内涝呢?
从地理的位置上看,昆明坐落于断裂带形成的构造盆地,三面环山、北高南低的地势,让山洪30分钟即可涌入城区。印度洋水汽更是年复一年输送“单点暴雨”,2025年单日降雨峰值达131.9毫米。
所以造成昆明内涝的原因无非就两点:雨太多、但又排不走。虽然降雨我们很难控制,但排水还是可以想想办法的,自然环境下雨水落到地面大部分会下渗吸收,一部分会被植物截留和路面填洼蒸发,剩下无处可去的就会在地表形成径流,然后汇入就近的水体。
但是城市化的发展正在改变这一切,以前的自然土壤变成了现在的钢铁森林、沥青路面,直接后果就是无法下渗的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大,所以如今昆明城市化的快速扩张也是暴雨内涝的重要诱因之一。
而想要排走这些地面上的雨水,我们就必须依赖——下水道。
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地下,其实埋藏着高度复杂的地下管网,它们承载着整个城市的运转,城市的水就是通过这些管道排出去的,理论上只要管道排水能力足够强,那城市的积水就不愁排不出去,也就是说只要排水能力足够强,造成城市内涝的问题概率就会大大缩小。
遗憾的是我国城市的建设模式遵循“重地上,轻地下”,埋在地下的排水管径并不大,这就是排不走的直接因素。到这聪明的看客就要说了:“那直接将下水道的管径改大一些不就行了”。
事实上,这确实是最有效的办法,但往往人尽皆知的东西是最难改变的。下水道的管径小,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算是历史遗留问题,想要解决就需要对排水管网进行改造,而地下管网开挖修复的均价接近每公里500万,扩大到全市的范围那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
根据《昆明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方案(2022—2024年)》,昆明市明确将以“封堵雨水口打开,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提升,超负荷运行情况缓解”为目标,充分利用和衔接已建、在建的排水管网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,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升。其中,二环路内采用“面—线”结合的方式,同步对庭院小区、支次、主干排水系统进行分片区改造,并计划新建(改造)141条城市道路约94.1公里的市政排水管网及附属设施,同步改造2358个庭院小区排水管网和4455个雨污混接、错接点;二环路外采用“点—线”结合的方式,结合城中村、老旧片区改造补齐排水管网短板,结合城市发展延伸主干系统。
但作者“辉辉讲历史”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三年行动方案的短板:“这些年市政部门没少折腾,今天疏通这条河,明天开挖那条渠,结果水该淹还是淹。治水成了官员们的‘击鼓传花’。每任领导都带着新方案上任,把前任的工程推倒重来。东边挖完挖西边,南边整完整北边,活像一群没头苍蝇。老百姓看在眼里,心里明镜似的——这哪是治水,分明是在水患里‘浑水摸鱼’。”
“要根治水患,得换个思路。在城区关键节点开挖人工湖,用管道将它们串联成网,形成‘珍珠链’式的蓄水系统。高处的湖承接山洪,中段的湖调节流量,低洼的湖暂时囤积,最终有序导入滇池。这法子有三个硬核优势:暴雨时能分散蓄洪,减轻管网压力;旱季可调用存水,缓解缺水危机;平时还能美化环境,提升城市品质。比起现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治理,这才是长远之计。”
然而可悲的是,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通常倾向于投资机场、地铁、产业园等能拉动GDP的项目,而非这些看不见的市政设施。况且治理城市内涝本身并不是硬性要求,而是量力而行,“量力而行”这个词在体系中就很微妙,究竟多少力算量力?这个力用得好不好?这些都不是我们说了算。
最后,在2025年的今天,我们已经可以将蛟龙号深潜至海底7062米,也可以把天宫号送上距离地球地表100公里的太空,却还步行在治理城市内涝的道路上。原来人类最遥远的距离,不是地心到银河,而是暴雨夜的路上,那只永远够不到家的破拖鞋。
科元网-科元网官网-最好的配资平台-交易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