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身赛场边,不论主教练板凳上的传递,还是巡场观众席上那些短促的呼喊,每个人都能感觉气氛里那种紧张。中国女篮这两场和澳大利亚的交手,赢不下,关键处咬不住,原因早已经在明处摆了很久:攻防两端侵略性不足,打得太文明,节奏被对方牢牢掌控。张子宇依然没有登场。宫鲁鸣选择继续保守,想在正式大赛前留一手,这种操作并不少见,球员身体保存好,战术藏一招,对阵强队时突然亮剑。但球迷们都明白,这样的布阵,不足以解决女篮这些年一直被提起的软肋:对抗能力差,碰到荷枪实弹的澳大利亚,比赛内容差距直接摆在面前。
赛场上,韩旭还在坚持顶着内线。队友一旦换下,澳大利亚那群高大前锋几乎无缝接管篮下,一次又一次用力量和速度冲击篮下。中国女篮的防线显得太文雅,缺乏血性,两翼被压到失去支点。高位被一步过,低位被背身顶开,对方做一次换防就能制造进攻机会。澳大利亚后卫拿球,两个假动作,转身就找到空切机会。推快攻,打转换,外线两拍直接杀入腹地,底角就有射手埋伏,三分线外一投一中,篮下漏人切入轻松上线,他们打得非常直接。
中国女篮这两场比赛,攻端犹豫,对抗中不敢往里杀,突破时边线被防住,一个回合拉不开对方防守,队员们更多选择外围传导,缺乏坚决的突破意志。这种对抗强度差距,不在于阵容高度,而在于训练日常里就缺少针对性磨炼。澳大利亚这支队伍,很多球员在WNBL打球,有些人在WNBA短暂出场,日常无论节奏强度、身体对抗还是比赛环境都比国内联赛先进不少,中国队回合提速跟不上彼此撞击,裁判吹罚尺度更宽松,更加考验硬碰硬后的反应,球员在场上没法靠点球获得喘息,攻防节奏一下就被彻底带乱。
最直接的例子,看澳大利亚老将乔治,36岁,顶级联赛经验拉满,还是球队绝对主力,反观中国女篮阵中,30岁上下已经算老将,体能状态撑不过全场高强度。根子在哪,国内联赛训练量和比赛质量不到位。球员到了二十七八岁各自考虑转型,缺乏持久的身体储备和先进的恢复系统。数据是不会骗人的,澳大利亚替补上场以后还能和中国首发打得有声有色,中国队阵容一换,场上攻防效率明显下滑。这样的对比摆在热身赛甚至日常训练中,俱乐部和国家队都清楚,可真正落实到专项强化训练和职业周期管理,有距离。
队员的反应其实很真实。篮板球争抢不够凶,防守回合交换中跟不到人。有时候遇到小个换防被破,三秒区瞬间空掉。快攻回合推进,澳大利亚两人就能打穿中国三人退防,距离全员回防就差一口气,这两场下来多少记反击,直接打成,让分差进一步拉大。中国女篮外线得分点本来就偏少,全队打顺了能动起来,压力之下靠半场攻坚就非常难受,谁都知道国内联赛很难遇到这样又快又强的防守,队员们平时就适应了“规规矩矩”地传导,慢转球,拼速度就明显吃亏。两场热身赛,澳大利亚抢断次数明显多于中国女篮,球员对抗中掉球、持球失误被将近翻倍,这样的硬仗气质需要一点点打出来,光靠训练营喊口号解决不了。
球迷看比赛,最怕就是气势一上来后掉链子,每到僵持时刻澳大利亚一波转换推反击,比分就被拉开,防线立刻就乱。宫鲁鸣场边喊暂停,队员们低头喘气,几个人全身是汗,场上一股子懊恼和无奈。此刻拉回去看整个热身赛,中国女篮这六场碰到亚洲球队,韩国、日本、菲律宾、印尼,三条线还是有明显优势,控球推进基本顺利,半场攻防不落下风,对抗不太吃亏,对手节奏也慢。可一旦碰到欧美风格的澳大利亚、塞尔维亚,刚刚那点场面优势就守不住,比赛进程被带跑,高位逼抢压得喘不过气,对抗不来换防跟不上,几次折返跑直接脚软,攻防一放松漏人,直接被对手惩罚。
这不是一场比赛的短板。每年大赛前都在讲防线要升级,身体对抗要提升,可到了真刀真枪还是缺少狠劲。女篮运动员普遍技术细腻,团队配合和意识不差,看数据三分命中率也说得过去,但就是缺乏那种不怕撞、不怕摔的强硬,这一点体现在任何关键回合。训练强度、场上专注、休赛期自我管理,这些都影响到球员状态,到了国际大赛每一个回合斗争都见分晓。澳大利亚防守卡位、篮板死拼、快攻落位全程不拖泥带水,后卫线敢和中国高个抗上去,外围敢突破对抗到篮下,这些正是长期系统训练和高水平职业联赛带来的底气。
现实的问题不难找,宫鲁鸣希望给年轻中锋张子宇更多磨合和保护,想“留一手”,但面对强敌她迟迟不上场,短时间调整作用有限。这样一来全队得分点压得更低。这场热身赛,老将韩旭扛在内线,越打越被消耗,体力下降以后整条防线直接塌了,篮板撑不住,外围换人跟不上。场外评论区里很多声音挺一致,微博、B站弹幕,“怕对抗,拼不过身体”,甚至有观众直接说,“一到欧美球队就打不透”,现实怎么调整,光靠临场喊一句“增加侵略性”根本没用。
联赛水平和训练难度决定上限。澳大利亚球员有完整的青训和职业系统,球员可以打到35、36岁还是主力,而中国女篮三十岁上下就被当成“老将”,岗位轮换速度过快,核心球员培养周期太短,缺乏国际级慢养和持久调试的系统支撑。欧美球队每年二十多场硬仗,各种对抗全方位测试,国内整个赛季高强度比赛没几个,球员难以形成那种肌肉记忆,临场只靠经验应对。数据最有说服力,澳大利亚场均能打到79分左右,中国女篮面对强敌只得70多分,一旦节奏跟不上,分差就容易不断扩大。
其实这并不是某一个女篮教练的问题,也不是一两个球员的短板。核心在于职业联赛整体水平提升和球员基础素质培养,日常训练真正和国际一流看齐,比赛节奏和强度正面迎接,攻防两端习惯了高压对抗,也只有那时候,女篮才能从“打得太文明”变成“敢跟对手硬碰硬”。热身赛已经暴露所有弱点,距离大赛不远,攻守强度不补,恐怕场面上还会被动。
您怎么看?
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,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。如有内容争议,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。
科元网-科元网官网-最好的配资平台-交易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